专题
首页疾病专题**视觉特制专题 直击营销行业洞察活动会讯养殖学院产品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鹅副粘病毒病
鹅副粘病毒病
   鹅副粘病毒病于1956年**分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Yucaipa镇s,1979年被定型为副粘病毒I型(APMV-I)。我国在1997年前后发现于浙江、江苏、安徽、广东、广西、福建、吉林、山东等省、市。它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是诸多鹅病当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其特点是不同日龄鹅群都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具有大面积爆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对鹅的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雏鹅死亡率可达90%以上,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着养鹅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手机版: 鹅副粘病毒病
内容推荐
专题内容
  • 流行特点

      该病对各年龄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愈小,发病率、死亡率愈高,雏鹅发病后常引起死亡。不同品种的鹅均可感染致病。对鸡也有较强的易感性。发生该病的鹅群,其附近尚未接种疫苗的鸡也感染发病死亡。该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引起地方性流行。

  • 发病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日龄小的雏鹅2-3天,日龄大的鹅3-6天。

      病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缩颈离群,行动迟缓,嗜睡不采食,但饮水似不减少。

      初期排淡黄绿色、灰白色、蛋清样稀粪;病情严重后,粪便呈暗红色、绿色或墨绿色,混有气泡。行走无力,不愿下水,或浮在水面,随水漂游。出现呼吸困难,甩头咳嗽,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

      病程后期,部分患鹅表现扭颈、转圈、仰头,两腿麻痹不能站立,随后抽搐而死,病程长的因消瘦营养不良裒竭而死,部分病鹅能够幸存痊愈,但生长发育不良。

      雏鹅常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青年鹅、成鹅病和稍长,一般为3-5天。

  •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皮肤和肌肉较难剥离,皮下和肌肉苍白。心脏、肝脏、肾脏表面的少量细小的出血点。腺胃及肌胃充血、出血;肌内金易剥离,肠粘膜上皮坏死脱落,与渗出的纤维素一起形成假膜,将肠内容物包裹,阻塞肠腔,致肠道外极度膨大,肠粘膜有淡黄色或灰白色芝麻大至小蚕豆大纤维性坏死结痂,剥离后呈现出血性溃疡面。

  • 诊断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有神经症状,排黄绿色或白色稀粪便。本病的病理变化有**特点,肠道病变突出,出血或结痂。实质器官的病变以脾脏较大的圆形白色坏死灶,胰腺较小的白色坏死灶为特征。

      1.根据典型的病理变化结合症状和流行病学情况,可以初步作出诊断。为了确诊,特别是初发病的养鹅场和地区应采取病鹅的肝、脾脏器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死鹅的肝脾等做细菌性检查。

      2.鹅副粘病毒可在9~10日龄鸡胚尿囊液内繁殖。并可引起鸡胚死亡,鸡胚尿囊液对鸡红细胞可呈现较高的血球凝集(HA)滴度,其HA可被鹅副粘病毒抗血清所抑制。病料经负染后在电镜下观察时,可见到典型的副粘病毒。

      3. 从患病鹅群采集病鹅的肝脏,脾脏,脑等组织作为病毒的分离材料,混合后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磨碎后,10 000 rpm,离心15 min,吸取上清液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用已处理好的无菌病毒分离液尿囊腔接种9~10日龄的SPF鸡胚,每胚0.1 ml,在孵化36~48 h内,鸡胚发生死亡。用无菌方法取死亡鸡胚的尿囊液测得HA为阳性,用已知鹅副粘病毒病的阳性血清做HI试验,也为阳性;也可利用RT-PCR技术结果为阳性。根据以上检验**确诊。

  • 防治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

      由于鹅的副粘病毒病没有**的治疗药,因此要加强批示的饲养管理,注意环境消毒,饲养密度不要太大;当出现病鹅时要及时隔离饲养;对病死鹅腰深埋或者焚烧处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由于鹅的副粘病毒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的不同毒株,试验证明,这一病毒可致鸡及鹅发病,二者之间均具有高度互感性和高致死率,因此,不要把鹅和鸡混养。

      (二)免疫接种

      因为该并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因此防治该**了加强饲养管理之外,必须以预防为主。免疫时,使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15日龄以内的雏鹅,每只鹅皮下或者肌肉注射0.3ml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15日龄以上每只鹅注射0.5ml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注射过程中应1只鹅换1个针头,以免传染。

      1.种鹅免疫。**免疫是在留种时(10~15日龄)应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第二次免疫是在60日龄左右;第三次免疫时在产蛋前半个月进行;以后每年免疫一次。在**免疫后2个月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每只雏鹅肌肉注射0.5ml.

      2.雏鹅免疫。雏鹅在20日龄以内进行**免疫,每只皮下注射0.3~0.5ml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在**免疫后2个月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每只雏鹅肌肉注射0.5ml,也可用鹅疫灭活苗或鹅副粘病毒病和鹅疫二联灭活苗进行免疫。若雏鹅无母源抗体,根据当地的流行特点,首免可以在2~7日龄或 10~15日龄进行,剂量同上。

      3.发现疑似疫情,应立即上报,并将病例送到当地的制定部门确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疫情一旦确诊,必须根据紧急预案进行处理。发病鹅立即用副粘病毒血清肌肉注射,每鹅注射2ml,并全群喂服多维素和抗菌药物,以**抵抗力,并注意环境消毒,3~4 日内病鹅群死亡停止,同时也可防止继发感染和重复感染。

      4.对受到威胁的地区紧急接种疫苗,建立免疫隔离带,同时做好环境清洁卫生工作,禽舍和场地用双季胺盐络合碘液喷洒消毒,每天1次,连续7d.

      5.紧急预防接种。当用鹅副粘病毒水剂型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注射,比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快。

      当鹅群周围爆发鹅副粘病毒病时,对健康鹅群除了采取消毒,封锁等措施外,应当立即注射水剂型灭活苗,每鹅皮下或者肌肉注射0.5ml,种鹅注射 1.0ml,并在一个月后再用油乳剂型灭活苗注射。因为油乳剂型灭活苗免疫后需要15d左右产生免疫力,而水剂型灭活苗在免疫后大概5~7d就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 病原学

      1、病原 鹅副粘病毒(GPMV)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成大小不一,形态不整,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病毒内部有囊膜包裹着的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大小平均直径为120 nm。现已确定有9个血清型,1型是禽副粘病毒中对多种禽具有广泛致病性的**血清型。

      2、病毒血凝性 鹅副粘病毒(GPMV)能凝集鸡﹑火鸡﹑鹅﹑鸭﹑鸽等禽类的红细胞,也能对所有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红细胞产生凝集。

      3、病毒的抵抗力 病毒在禽舍内能存活7周,粪内50℃可存活5个半月。病死水禽体内在15℃可存活98 d,骨髓内的病毒可存活134 d。该病毒一般对热不稳定,在无蛋白质的溶液中,4℃或室温放置2~4 h,其感染力可**至10%或几乎无感染力。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易破坏,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对乙醚敏感,对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药都能将其杀死。

      4、毒力该病毒毒力易随宿主发生改变,在易感水禽中流行时,可使毒力增强。在有一定免疫力的水禽中流行时,有可能形成毒力减弱的毒株。病毒存在于发病水禽的血液﹑粪便﹑脾﹑肝﹑肾﹑肺﹑气管等处,以脑﹑脾﹑肺含毒量**。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致细胞病变作用,并使感染细胞形成蚀斑。

      5、病毒在禽胚中的增殖 该病毒可在9~11日龄鸡胚和10~12日龄鸭胚中增殖,并在36~48 h内引起胚胎死亡。胚体全身充血、出血,翅和头部等处严重出血,颈部和胸部皮肤毛孔鲜红出血点,脑部出血严重。

  • 国内病史

      鹅副粘病毒病是自1997 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粘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

      但我国学者王永坤 和辛朝安 分别报道了由鹅副粘病毒引起的疾病爆发,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粘病毒。随后,在我国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粘病毒病 。

      2001 年5 月,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某鹅场的发病鹅中分离到一株对禽类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病毒。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病毒形态结构观察和血清学检查等,初步鉴定为一种鹅副粘病毒。

      近年来,黑龙江省一些地区鹅群发生一种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相似的传染病,但是种鹅在开产前注射小鹅瘟疫苗,其下一代于3 日龄开始依然出现发病和死亡,应用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效果不很理想。对这些发病鹅群血清学检查结果表明,自 1999 年以来黑龙江省已有十个鹅场发生此病,而且呈流行趋势。

  • 注意事项

      1、产蛋期接种鹅副粘病毒苗,种鹅有应激反应,对产蛋处于高峰期的影响较大,一般产蛋减少10%-15%,10-15天以后才恢复正常。因此,种鹅在开产前20-30天要用鹅副粘病毒苗接种。

      2、种鹅产蛋期发生鹅副粘病毒病,大多数继发大肠杆菌病。因此,必须加强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在种鹅产蛋前30天左右接种鹅大肠杆菌灭活苗。

      3、饲养在同一个水系中的种鹅群,传播迅速,除鹅接触传染外,水源的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必须加强消毒工作,除鹅舍、放牧场地进行消毒外,活动水域同样要**消毒。

      4、种鹅群发病后要加强饲料管理,饲料中适当增加蛋白质饲料比重,补足多维素和微量元素,加强护理,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

1210 2014/9/12
相关产品
上一篇:鹅球虫病
下一篇:鹅浆膜炎

免责声明

1、本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版权若有侵犯,请在发表之日起30天内联系本网(致电我们或发邮件:80068959@qq.com),我们将在**时间内删除。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专题回顾
  • Copyright @ 2018-2023 ppxmw.com All right reserved. 全球品牌畜牧网 版权所有
  • 豫ICP备13024023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821号
  • 免责声明 商务合作及投稿请联系 QQ:80068959
  • 官方微信

  • 移动站